(攸县农业农村局 郭金兰)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,基层财务管理创新成为激活乡村经济、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路径财务管理 。攸县农业农村局以“制度创新、效能提升、强化监管”为核心,构建了覆盖资金筹措、使用、监督的全链条管理体系,以创新思维推动财务管理转型升级,探索出一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,为乡村产业振兴、生态宜居建设提供坚实保障。
一、创新财政预算和绩效管理财务管理 。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,建立“编制有目标、执行有监控、完成有评价、结果有应用”的闭环机制。全流程绩效监控,通过设立覆盖项目立项、执行、验收的绩效指标,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、智慧农业建设项目等重点工程实施动态跟踪。例如,2024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科学规划与严格绩效评估,实施14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,新增农村供水保障人口3.66万人,工程质量与投资控制实现“双优”。第三方独立评价,引入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对预算项目进行客观评估,将评价结果与下年度资金分配挂钩。2023年,因绩效不达标调整3个农业产业项目资金,回收低效资金210万元,重新投向油茶、大米加工等特色产业链。结果刚性应用,建立“奖优罚劣”机制,对连续两年绩效优良的村集体给予财政奖励,对管理混乱的村级组织实行问责。2024年,12个村因资金使用规范获评“乡村振兴财务管理示范村”。
二、资金整合与精准配置创新,打破“碎片化”困局财务管理 。大力推行涉农财政资金实质性整合与统筹使用。在县级层面建立“乡村振兴资金池”,将原本分散于各部门、用途固化的涉农资金,依据全县乡村振兴规划进行“大类间打通、跨年度调剂”。同时,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“项目库-资金池”精准对接机制:项目成熟度、预期效益、带动能力等核心指标成为资金分配的核心权重。例如,在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时,优先向拥有稳定产业链基础、明确联农带农机制的项目倾斜,确保财政投入真正流向乡村发展急需处、关键点。据初步统计,整合后资金整体使用效率提升约18%。
三、“三资”管理与运营模式创新,盘活沉睡财富财务管理 。针对农村集体资金、资产、资源(“三资”)管理长期存在的“家底不清、监管薄弱、效益低下”问题,探索推广“村社分离、委托运营”模式:在确保村集体所有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,引入专业公司或合作社对闲置或低效运营的厂房、商铺、山林、水面等资源资产进行市场化、专业化运营。试点乡镇攸县酒埠江镇通过盘活闲置校舍引进乡村文旅项目,村集体年增收超30万元,沉睡资源被有效激活。
四、监督机制与风险防控创新,筑牢安全底线财务管理 。依托“互联网+监督”平台,将项目立项、资金拨付、工程进度、收益分配等关键信息实时公开,接受群众“指尖上的监督”。线下则强化内部审计与外部巡察协同,并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。在风险防控前端,建立了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,对识别出的风险点(如项目可行性不足、支付依据不充分等)实行“一票否决”或暂缓拨付。同时,大力推行村级财务“双代理”(资金委托乡镇代管、账务委托专业机构代理)模式,有效隔离风险,确保资金安全规范运行。
实践表明,财务管理创新需立足“制度、技术、人才”三维发力财务管理 。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提质效、资金监管堵漏洞、产才融合增动能,可有效激活乡村资源要素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源头活水”。未来,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财务管理工具应用,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,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更高水平。